未来是湿的
作者:克莱·舍基
未来为什么是湿的?社会性工具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群体行动?无组织的组织为什么会有力量?
以上种种问题都可以在《未来是湿的》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书籍简介
《未来是湿的》,又称《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是美国作家克莱·舍基年出版的一本关于思考互联网时代变革的书。作者通过例举一些在互联网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如社交媒体下的“人肉搜索”、“维基百科”的分布式知识生产等,来探讨个人是如何利用基于互联网创造的社会性工具,突破时空限制,聚集在一起共同策划、开展活动或创造奇迹。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阐述了在互联网下网络社会群体行动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对传统机构和职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如何展现三个部分的内容,揭示了互联网时代群体行动背后的强大支撑力量,让人们对理解互联网群体构建的概念又有了一条思路。
Part.1
巨大能量:“湿漉漉的未来”
本书译者胡泳在序中表示:“湿,是协同合作的态度。湿,是社会资本的累积。湿,是思维范式由一维而万维。湿,是政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湿,是交流空间打破鸦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互联网,是未来的加湿器。”在克莱舍基笔下,一场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群体行动的集结之快、力量之大,影响之广的“寻找手机之旅”也勾勒出了未来的“湿”态。
而湿漉漉的未来,不是对还未到来的“未来”的想象,而是当下的图景。湿漉漉的未来就是网络社会群体行动的巨大力量展现的舞台,是一个人与人之间通过基于互联网创造的社会性工具能够快速联系的世界。这些工具的诞生使得这个世界更小,效率更高,联系成本更低,越来越多的个体被一张看不见的网联系在了一起,而后又沿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构建之路,穿越地理和文化的鸿沟,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Part.2
暗藏危机:“人人都是自媒体”
不论是“人肉搜索”、“美人鱼游行”还是“印度洋海啸”,克莱·舍基以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互联网给予了非组织性的群体行动展现巨大力量的机会,这种力量能够创造出不可思议的价值,但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挑战,就像舍基笔下的“人人都是自媒体”给传统媒体机构带来的冲击。
“当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化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的旧障碍,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诞生,使得出版大规模业余化,每个人都能通过“麦克风”进行发声、传播、宣传,新闻可以不再借助传统媒体而闯入公众意识,它从一种机构特权转变为一个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各种非正式的集体和众多个体都存在于这个生态系统当中,挑战着传统机构的发展。Part.3
力量来源:“可信的承诺、适合的工具、易于接受的协议”
在全书最后一章,克莱·舍基总结出群体行动能够展现出力量的三个要素:可信的承诺、适合的工具、易于接受的协议。这三个要素也为互联网机构提供了发展思路,承诺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参与”的问题,即如何让人们明确参与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克莱·舍基从加入、个人价值、人群细分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工具帮助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如何克服与行动目的协调的困难。最后,协议明确了规则:你可以预期得到什么,以及群体期望你做什么。但是,社会互动是复杂的,每一个要素的呈现和完成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要想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能够顺利并且充分地得到展现,还需要充分考虑和衡量要素与要素、要素与个体、要素与群体行动之间的关系。
“社会网络的组织力量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之湖扔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石子,并泛起了阵阵涟漪,让我们在收获社会网络工具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大胆预测其对我们现实或未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起读《未来是湿的》,让我们一同走进“湿漉漉”的未来,思考在这样的未来,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到底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前所未有的价值,而这样的力量又会对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作者简介
克莱·舍基|百度图片
克莱·舍基
作者克莱·舍基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致力于网络科技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目前任教于纽约大学,是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和美国海军等知名机构最为推崇的咨询顾问。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等权威媒体上发表了多篇指引网络科技未来的前瞻性文章。代表作还有《认知盈余》等。克莱·舍基凭借对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的透彻分析和精准预测而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近年来克莱·舍基开始逐渐将视线转移到中国,曾多次到我国开展技术会议演讲,年出版了关于小米商业模式研究的《小米之道》一书,提出了中国互联网将会实现从模式输入到模式输出的大逆转的预测。他本人的许多研究成果也对我国当前的媒介发展现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译者简介
胡泳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在进入北京大学之前,胡泳拥有11年的平面媒体经验和6年的电视媒体经验,历任《中国日报》记者、《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互联网周刊》编委会主席、《环球管理》总编等。胡泳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多种著作及译作。著作包括《网络为王》《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等,译作包括《认知盈余》《数字化生存》《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等。
沈满琳
沈满琳,新媒体工作者。历任《互联网周刊》编辑、网易公司总编、搜狐公司内容总监等。年底创立丝路华语网,致力于全球华语传播事业。
链接阅读——关于书名
我起初把这本书译成《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但就在这时我遇到了老朋友姜奇平,他很早就欣赏舍基的思想,尤其是这句话:“我们在历史上高估了计算机联网的价值,而低估了社会联网的价值,所以我们花了过多的时间用在解决技术问题上,而不是用在解决使用软件的人群的社会问题上。”他得知我正在翻译舍基的书,便说,何不把“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与“湿件”(wetware)串起来,因为它们有些重要的共同点:第一,它们的存在方式,都是“湿”的。意思是只能存在于“活”着的人之间,存在于人的“活”性之中。第二,它们很接近于哲学上说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后现代性的核心,而社会性软件和湿件为主体间性提供了一种现实的表现形式。
——译者序(胡泳)
参考资料:
[1](美)克莱·舍基著;胡泳,沈满琳译.未来是湿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克莱·舍基,胡泳,沈满琳.《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J].产城,,(7):
[3]李平.社会网络的组织力量——读克莱·舍基的《未来是湿的》.管理学家(学术版),(10):67-72.
作者|冉师凡黄麟稀
编辑|邓鑫芸彭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