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时隔不到半年,8月30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中一条“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更是引发热议。
确实,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笔者深感不安与担忧,也曾多次呼吁各界要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不要打着为学生、为孩子负责的幌子,去行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之事。
但是,这次八部委的文件,经过一些好事者的曲意解读,似乎把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原罪,全部怪到了智能终端上了,这也是令笔者无法接受的。
首先,从时间上看,中国学生视力下降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已产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则是在年前后才开始流行,特别是年4G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流量资费下降之后,才真正使你可以爱不释手的。所以,中国学生近视率高的原因,似乎不是智能终端带来的。
其次,由于管理和使用不当,智能终端(特别是手机),早已成了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这次,总算被某些抓住机会,当成了靴子,并成功以国家八部委(有点八国联军的味道)联合揪了出来,作了强制性的规定。
那么,智能终端到底是不是学生视力下降的原罪?成都师范学院的周鑫燚教授分析说:“电子产品色彩亮丽的屏幕对眼部刺激大,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造成视觉疲劳进而诱发近视。国外一项对《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身体状况有不同程度影响》的调查显示,3.14%的儿童会出现身材肥胖,容易产生疲倦感等问题;28.57%的儿童会出现视力下降,有弱视、近视问题;7.14%的儿童现实感缺乏,沉迷虚拟世界;18.86%的儿童不愿外出,社交能力薄弱;22%的儿童脾气暴躁,容易无理取闹。因此,将普遍性的近视率升高与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关联起来是有依据的。
另一方面,美国眼科协会AAO的调查结果显示,电子产品会引起短时间的视觉疲劳,但只要让眼睛休息一会儿就会恢复,不会对视力造成永久性伤害,也就是说,只要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理论上是不会造成儿童近视的。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才会导致用眼过度造成的视力下降。因此“用眼过度”才是导致近视的幕后真凶。这和长时间看书造成的近视在治病原理上是一致的,只是在这个电子产品当家的时代,人们的视线转移了。
所以,电子产品跟小说、杂志等一样,都是可能造成孩子视力下降的原因。但如果使用得当,也不一定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视力。
下面引用文汇教育载文:进入21世纪,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人的具体行为对视力的影响,诸如每周读多久书、看多久电脑会造成近视。迄今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个因素是近视风险的主要贡献者。
比起这一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