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探究性实验

实验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器材

平面镜、笔、激光笔、能折的纸板、量角器

实验视频

实验设计与过程

1.粗糙纸板的作用:显示光路;2.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的原因: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能呈现在纸板上;3.将反射光线所在一侧的纸板沿法线向后折,纸板上反射光线消失,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将光线沿FO方向入射,发现光线沿OE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可逆的;5.多次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目的是使结论具有普遍性;6.从纸板前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光线的原因:光线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7.表格设计:表头包含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8.数据测量过程中,若将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入射角(或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作反射角),会导致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能力提升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2)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__________地立在平面镜上,直线ON垂直于镜面。(3)如图1-甲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F方向射出。图中∠r是__________(选填“入射”或“反射”)角。(4)如果让光沿FO方向入射,反射光将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_的。(5)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6)上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__________入射角。(7)如图1-乙,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答案

2.如图2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ON轴翻转,纸板上安装了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__反射。(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___________。(3)在图2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______。A.仍在纸板上呈现B.被纸板挡住C.在纸板前方(4)实验中纸板的作用是_______。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答案

实验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

玻璃板、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刻度尺、方格纸、火柴

实验视频

实验设计与过程

1.选择较暗的环境的目的: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选择薄玻璃板的原因:避免玻璃板前后表面所成的像产生重影4.用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的原因: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5.刻度尺的作用:量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6.实验中无论怎么移动B蜡烛,都无法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7.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应与物体同侧8.物体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9.A蜡烛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原因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10.实验方法:等效替代11.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12.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的原因可能是①未点燃的蜡烛与像没有完全重合;②玻璃板有厚度,测量距离时存在误差13.实验改进:用LED灯代替蜡烛。优点:亮度大,成像明显且稳定;可避免蜡烛因燃烧变短导致的无法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的问题

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能力提升3.如图3-甲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中A、B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1)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___,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选填“厚的”或“薄的”)。(2)小明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B移走,在相同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4)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3-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是________。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答案

4.如图4-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中使用的蜡烛A和B完全相同。(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

(3)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有部分重叠的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经过三次实验得到三组物、像位置点,如图4-乙所示,由此可知______________。

(5)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5cm处,沿垂直玻璃板方向将A以5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2s后放稳。则未点燃的蜡烛B与A相距________cm时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6)某次实验时,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_____。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答案

实验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蜡烛、光屏、凸透镜、刻度尺、火柴、光具座

实验视频

实验设计与过程

1.凸透镜的选取2.凸透镜焦距的测量:①用平行光(或太阳光)垂直照射凸透镜,当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该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②当光屏上承接到等大、倒立的实像时,物(像)距是焦距的2倍③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在曲线上找到纵、横坐标相等的点,该点对应的u(v)是2倍焦距3.实验器材的组装: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4.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5.蜡烛可用LED灯组成的图形代替(优点:成像更稳定且容易对比物与像的大小)6.选择较暗的实验环境的原因:使实验现象更明显7.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可能的原因:①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uf,成同侧虚像);②烛焰在焦点上(u=f,不成像);③成像太远,超出光具座范围,光屏无法到达;④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8.凸透镜被遮挡一部分:光屏上的像还是一个完整的像,只是亮度变暗9.光屏上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10.蜡烛长度变短,光屏上像会上移;调节方法:①将光屏向上调;②将蜡烛向上调;③将透镜和光屏向下调节实验拓展11.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像(原因:光路可逆)12.当光屏上成清晰、放大(或缩小)的像时,蜡烛与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能否找到另一个位置,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能,移动透镜使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3.移动物体时,像的大小和位置的变化规律:物、像总是同向走;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光屏跟着像儿跑。(注意:像怎么移动,光屏就怎么移动)14.改变凸透镜的焦距(或在凸透镜前加透镜),像的变化规律及光屏的移动方向:①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光线提前会聚,像距变小,像变小,光屏靠近透镜②焦距变大,折光能力变弱,光线延后会聚,像距变大,像变大,光屏远离透镜③凸透镜前加远视镜(凸透镜),相当于①,则像距变小,像变小,光屏靠近透镜④凸透镜前加近视镜(凹透镜),相当于②,则像距变大,像变大,光屏远离透镜

实验结论

能力提升5.小华用同一个凸透镜进行如下探究。(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调节凸透镜下方白纸的位置,直至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实验示意图如图5-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2)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5-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光具座的15cm刻度处,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________的实像;小华发现光屏上的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小华将蜡烛换成了LED灯做成的图案,选择LED灯的优点是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4)小华将LED灯移至光具座上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为了观察此时的成像特点,请你写出接下来的操作:___________。小华将LED灯继续靠近透镜,看到的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把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换成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这是模拟____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此时,若不改变LED灯和透镜的位置,要是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透镜的方向移动;若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LED灯向________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后两空均选填“靠近”或“远离”)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答案

6.如图6所示,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2)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6-甲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3)如图6-乙所示,光屏上出现了蜡烛的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图丙中的______,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4)小明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则应将光屏移至________cm刻度线处,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5)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向下移动______(选填“光屏”或“凸透镜”)。(6)小明又把蜡烛依次放在A、B位置,并在坐标纸上记录了光屏上像的大小,如图6-丁所示(A′、B′分别表示蜡烛在A、B处所成的像)。跟同学们交流后发现:①成倒立、放大像的条件是_________(用u、v、f表示);②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________。(7)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2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聪明的小明拿起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明拿起的眼镜是__________。(选填“近视镜”或“远视镜”)(8)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放一个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若不移动光屏,并保持近视眼镜的位置不变,小明更换另一个凸透镜,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那么此凸透镜的焦距应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15cm。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答案

中考总复习系列

(1)点击“白色文字”即可观看!(2)持续更新,获取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370bm.net/yjjsyy/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