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m;1m=10dm;1dm=10cm。
1cm=10mm;1m=mm;1m=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选、放、看、读、记、算。①“选”合适的刻度尺,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④“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记录带单位。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一值。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
3.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使川高精度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同。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路程与时间之比。
(3)速度计算公式:v=s/t。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做运动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②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而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电磁波)交谈。
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5.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C的空气中的速度为m/s。
6.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加强原声作用)。
7.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8.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9.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小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也音色)。
4.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高于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
2.声可以传递能量,如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0dB指刚刚引起听觉或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控制噪声:(1)防止噪声的产生(安消声器);(2)防止噪声的性(植树、隔音墙)(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戴耳塞)。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把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C;然后把0°C和°C之间分成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C。
3.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4.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测量范围:35°C-42°C;分度值为0.1°C;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二、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如下所示:
三、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2.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跟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有关。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蒸发要吸热: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3.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如:氢的储存和运输的液化气。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一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升华现象:樟舫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白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灯泡、月亮)。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3.真空屮光速是宇宙屮最快的速度;在计算屮,真空或空气屮光速c=3Xm/s:光在水屮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路程,光年是长度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壺虹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访—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为虚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
2.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3.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街道拐角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电筒)。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时光路也是的。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一高一些: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4.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五、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一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3.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婆作用强(加热,红外烤箱)。
4.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_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3)荧光作用;(验钞)。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门上的猫眼(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3.基本概念:(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0”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焦距用“f”表示。
4.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所示: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镜头是凸透镜;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成像原理: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靠近物体。
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1.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正物像同侧,实像倒物像异侧;物远实像小,焦点内放大。
2.注意事项:(1)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心。
(2)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3)凸透镜成像条件
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的实像v=2f—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幻灯片u=f不成像——0uf正立放大虚像Vu放大镜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晶状体太厚,需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需戴凸透镜矫正。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_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虛像。
六、质量和密度
一、质量
1.质量
(1)定义:物体中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质量的单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kg)、吨(t)、克(g)、毫克(mg),其中kg是质量的国际的单位。
(3)换算关系:1t=0kg;1kg=0g;1g=0mg。
(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用天平
(1)构造:托盘天平由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托盘、平衡螺母构成,每架天平配制一盒砝码。盒中每个砝码上都标明了质量大小,以“克”为单位,用符号“g”表示。
(2)使用:先将天平放水平桌面;将游码调零;再调螺母使天平平衡;左盘放物体,石盘放码:调整平衡后不得移动天平的位置,也不得调节平衡螺母;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注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砝码要轻拿轻放。
二、密度
1.探究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的实验
结论:(1)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或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比值是一定的)
(2)不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密度
(1)定义: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表示。
(2)公式:ρ=m/v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g/cm3),读做克每立方厘米.换算关系:1g/cm3=0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m3dm3(L)cm3(mL)mm3o
(2)换算关系:lm3=dm3,1dm3=cm3;lcm3=mm3;1L=1dm3;lmL=10-3dm3=10-6m3
(3)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刻度尺
(4)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要认清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代表多少cm3(毫升)
②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③读数时,视线要凹液面相平。
2.密度的测量
(1)原理:ρ=m/V
(2)方法:测出物体质量m和物体体积V,然后利用公式ρ=m/V计算得到ρ
(3)密度测量的几种常见方法
①测沉于水中固体(如石块)的密度
器材:天平(含破码)量筒、石块、水、细线。
步骤: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用细线拴住石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表达式m/(V2-V1)算出密度。
②测量液体(如盐水)的密度
器材:天平(含跌码)、量筒、烧杯、盐水。
步骤: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将烧杯中的盐水倒一部分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液面的示数V;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用表达式(m2-m1)/V算出密度。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播种前选种也用到密度,把要选的种子放在水里,饱满健壮的种子由于密度大而沉到水底,瘪壳和杂草种由于密度小而浮在水面上。
2.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
(1)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
(2)—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3)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如:水在0—4°C热缩冷胀;4°C的水体积最小密度最大。
本文来源福建莆田的姚奇龙老师,在此表示感谢!
江耀基,江西省安福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实验教学能手,在《物理教师》、《物理教学》、《中学物理》等全国物理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