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视发病率小学生约30%、初中生约60%、高中生约80%,大学生已高达90%。众所周知,一部分职业对视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但随着近视群体越来越大,符合条件的人才越来越少。在新版民航招飞体检规范中,不仅放宽了对视力的要求,部分做过近视手术的人也被允许报考。近视几乎已经成为一道社会难题,但它却始终在“自由生长”……
近视是如何形成的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发展出了对抗近视的远视储备。婴儿出生时其实都是远视眼,这种生理性远视是一种远视储备。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度左右的远视储备,6—8岁的孩子应该具备—度的远视储备。随着人的生长发育,眼球也会成长,眼轴随之变长,远视度数逐渐趋于正常,这个过程称之为人眼的正视化。
所有近视眼的发生,都是从远视储备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的。尽管此时双眼的视力可能是1.0,甚至更好,但当远视储备被过早地消耗后,近视自然就出现了。有的人上学期视力还是1.0,才过了半学期就变成0.5了。这种视力的急剧下降是因为从半年前他的远视储备消失开始,近视就启动了。
滋养近视的温床
那么,导致远视储备被迅速消耗的“元凶”有哪些呢?
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刚需”,青少年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度更是与日俱增。电子产品中都含有一种短波蓝光,这种光线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萎缩甚至死亡,而这些光敏感细胞的死亡会导致视力下降。但也并不是说,只要接触这种蓝光就会近视,关键因素是照射强度与照射时间。如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这种短波蓝光对所有人都是有害的。
用眼距离过近青少年近视眼原因以长期用眼距离过近最为多见。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在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形成假性近视。如果长期调节过度,使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就会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组织娇嫩,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最终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真性近视。正常的阅读距离应是30—35厘米。
用眼时间过长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用眼时间过长,都会使眼睛负担过重。而眼内外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后,当我们再看远处时,眼睛的肌肉就不容易放松而呈痉挛状态,就会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视。用眼光线过强或过弱如果看书、看电脑、看手机时的光线太强,会引起强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适;相反,光线过弱,眼睛就会调节过度或痉挛,形成近视。
走路或坐车时看书看手机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或手机,对眼睛很不利。由于车与人都在不同程度地晃动,眼睛与书本、手机的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视。
缺乏户外运动其实课间10分钟的户外活动,对于近视防控至关重要。在户外,物体再怎么近,也要比室内看到的物体远。有研究证明,常在户外运动的孩子比不常出门的孩子更少患近视。
近视要不要戴眼镜
很多人对戴近视镜都存在一些误解。
误解一:不戴眼镜不影响视力。其实当视力下降需要我们眯起眼睛才能看清楚时,会使眼内外肌肉过度疲劳,反而加速近视的发展。戴眼镜可以让视力不会下降得太快。因此还是及时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比较好。
误解二:眼镜越戴度数越深。其实度数加深并不是戴眼镜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眼球会像身体一样随着年龄增长而变长,故近视也会慢慢加深。到了16岁,人体的生长发育放缓,近视度数的增加也会放缓,直到18岁成人后,近视才会稳定下来。
误解三:看近处时不用戴眼镜。很多人认为,如果老是戴着眼镜,会“脱不下来”。其实,青少年之所以一旦戴上眼镜便“脱不下来”,主要是因为当我们看东西从模糊突然变得清晰并适应了这种清晰后,便不愿回到原来的状态罢了,而不是机制上的依赖。因此,一般认为近视在度以上的青少年如果因看不清而影响学习,都应该戴眼镜并要求一直佩戴着。
那么,如何预防近视?有了假性近视该怎么办?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科学24小时》第11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