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古装剧,我总是很不理解:为何古代那些书生,那么热衷于对对联?毕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联不像写诗词、写论作,是需要进入科考的。因此,除了在大街上以写春联为生的部分书生,绝大多数读书人对对联,本身并没有什么功利价值。
那么,如此绞尽脑汁对对联,到底是图什么?答案有很多:有趣、能向旁人证明自己的博学高才。甚至,有时候对好了一副对联,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随便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北宋时期,一才女在父母的安排下要嫁人。对于这新郎,才女之前几乎什么都不了解,因此到了结婚当天,她多少还是有点儿不甘心的。于是,为了为难一下新郎,才女出了个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而且,在新郎对之前,她还特意让丫鬟告诉对方:要是对不出来,不要进屋!
结果,这新郎拿着对联是苦思冥想,最后还真被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下联无论从字面的对仗,还是从意境的相符程度来看,都是极有水平的。
无独有偶,本期笔者要重点跟大家介绍的这副对联,也是一段对联圈的佳话。据记载,清朝的康熙年间,扬州有一个才女,好似《红楼梦》中人女子香菱的出身一般。她原是诗书仕宦大族出身,到了她父亲那一代,因为不喜仕途经济,倒是羲皇上人一般的神仙人品,只是格外宠爱女儿,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这女子也就顺理成章地长成了才貌双全的极品佳人。
一家养女百家求,此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面对无数上门提亲的公子,她愣是谁也不喜欢,倒动了比文招亲的念头。张员外在女儿的再三请求之下,也就不得不答应。
听说张员外的女儿要比文招亲,扬州城一时炸开了锅,未婚的青年才俊争相涌来,谁不想凑这个热闹呢?
当日,才女准备了两个上联,先让丫头挂出了第一联:月朗星稀,今夜怎能有雨。正在众人埋头思索下联的时候,一个过路才子对出了下联,道是:山呼海啸,明朝岂会无风。
这副对联,虽然很奇,但从文字本身来说难度只能算是中等偏上,因此能被人对上也是正常的。于是,张家姑娘再出第二个上联:
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
这个上联出的确实有意思,不但很写实,而且也足见才女的水平。她倒要试试看,刚才那个才子究竟要花多大的功夫对出此联。没想到话音刚落,那人再度喊出: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才女的上联,出得很霸气。结果没想到的,这位过路才子的下联,更为霸气。用“本”对“虽”,用“万里”对“千年”,用“江山”对“草地”,每一个关键点都对上了。而且,才女对世事的悲观态度,也在下联中被才子“破解”,读后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两副对联下来,路人们个个都认为:这两人当真是郎才女貌。于是,不等张家姑娘和她爹发话,路人都纷纷叫道:嫁给他!
结果,张员外站出来看了看这位才子,果然是年轻才俊,而那位才女也忍不住躲在纱帐里偷看这公子容貌,甚是满意。果然是佳偶天成,张家姑娘通过对对联选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虽然像这样的事,并不是经常发生,而且也往往仅存于民间相传中。但这也恰恰说明,对联在我国古代是有极好的传统的。上至庙堂雅室,下至贩夫街巷,都会有它的存在的。如果才女的这个上联让大家来对,您会对出什么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