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令狐伯光
目前对于《囧妈》铺天盖地的差评里,除了一些”有心人“的故意恶评之外。那些同样不喜欢电影的观众,自然不会是跟徐峥和电影有仇。
这部电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大概有三个方面,伯光觉得可以分为初级,中等与严重。
一、《囧妈》的细节处理
《囧妈》的细节问题不少,但划分问题是初极,原因是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电影过于”吹毛求疵“。
比如有的观众认为徐峥都没有车票,居然能够进入北京车站,还敢车站追逐火车。
这原是影视剧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果严格要求没有车票就不能进火车站,肯定有人说国外和中国的国情不同。
哪怕是中国影视剧,大量国产作品都要out。
比如很多观众觉得徐峥火车上扒一晚,没有打电话通知母亲太扯。
如果严格考虑现实,中外影视剧同样“不够现实”的表达数不胜数,这里排除超能力的超级英雄。
因为“疫情”宅在家里重温电影,比如记忆非常模糊的《小鬼当家》,第二部开始小男孩对抗笨贼,朝一名笨贼连续扔了砖头。
蠢贼的脑袋被三楼以上的砖头来回砸过五次,非但没有砸死,还没有出血没有破皮。
后续两名蠢贼连续被重物砸中,被火烧,从高处坠落,没有任何生命危险。但这部电影的基本设定,这两名蠢贼还是普通人啊。
如果说《第一滴血》的兰博是职业军人还算情有可原。
但《速度与激情8》主角们理论上是一群会飙车的普通人,他们最后干翻了一个小型军事基地。
这两天,伯光还观看了韩国大片《半岛浩劫》,如果说两位主角是职业军人,各种超越人体极限的方面都不解释。
男主角妻子是个怀孕10月的女人,遭遇地震引起如此强大的海啸。
最后孕妇竟从冲入湖底的汽车逃出,从镜头看距离四周至少数里成功的游回岸边,最后长途步行赶往海边成功拦车。
她没有半点的生理问题,观众也没有提出多少质疑——
全世界这种类似影视剧数不胜数,但中国观众对于国外电影往往视而不见,哪怕有质疑也非常的宽容,对于国产电影就异常苛刻。
吴京《战狼2》当年吐槽欧美日韩哪怕是印度,一个人挑战军队理所当然。
中国人吴京挑战一支军队,某些中国观众就哗然一片,正气凛然的指责这不科学,那不现实。
这种适当的“艺术化手法”在影视剧非常常见,毕竟电影不是记录片,又不是人体纪实。纵然有所瑕疵绝不是致命漏洞,它是初级的。
二、《囧妈》的艺术和商业平衡
这个问题是中等问题,因为这是电影的基础,本片没有处理好。
《囧妈》是部商业类型片,前面列举过它结构节奏很工整。但落实到节奏推进上,尤其叙事转圜上面,过于商业忽视电影的基础。
比如电影前面很多的铺垫,后面根本没有用上。
最典型的是徐峥母亲将手机放到了泡面里坏了,插到米里可以烘干,还特别给插在米里,角色开玩笑像不像墓碑。
大家都以为这是个明显的铺垫,手机是后面剧情的重要道具。
结果徐峥转手拿起母亲手机就用了,自己的手机后面全程没有出现,结论就是值入一个手机广告。
俄罗斯美女娜塔莎出场表面突兀,但因为徐峥和妻子的婚姻危机,算是考验徐峥的感情(中间也有植入了广告),逻辑上面有所相连。
但后面两场重要戏份,转场一场比一场的生硬。
比如徐峥母亲的负气出走,两人坐到森林里谈心,结果大小熊突然跑了出来。
有人问熊不冬眠是个问题,但据伯光看到的很多冰天雪地里”毛子“和熊嬉闹打闹视频,这个细节绝对不是硬伤。
问题在于转场很生硬,熊的出现得非常的突然(好歹进入场景广告牌提示)。
但后来母子两人的熊口逃生,突然出现的俄罗斯家庭异常的生硬,说白了前面没有任何的铺垫。
这一个转场已经很生硬,仍然比不上最后热气球突然出场,这个是戏剧中典型的“机械降神”。没有任何铺垫的不提,而且属于魔幻主义。
《囧妈》结构节奏确实非常工整,但故事剧情的叙事处理。
一如徐峥对于商业和艺术平衡一样,明显重了商业而忽视了电影艺术的基础创作。
因为电影叙事看重商业,从而轻了电影艺术。但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分完整(还有些动人)的故事。
那就是徐伊万和母亲的母子亲情。
矛盾起因——问题升级——情绪爆发——关系释怀——追逐梦想——完成梦想——
这条故事主线,观影丰富的观众看到徐峥登上了火车,知道母亲要去俄罗斯“红星大剧院”唱歌,基本能猜到虽会历经重重阻挠,但最终会完成梦想一样。
它确实非常套路化,但它很工整完善。
《囧妈》根本问题和不受很多观众喜欢的原因,是表达的思想主题。
《囧妈》的思想表达脱节
《囧妈》母子主很完整(虽然套路),但它的表达思想没有打动观众,至少没有打动绝大多数在网上观看电影的普通观众。
《囧妈》的主角的母亲当年是在苏联工作过,和徐伊万父亲的结合是“新疆建设兵团”里面谈恋爱,当时看了一部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
它是这个故事的起源。
但这个故事距离中国观众,当下绝大多数观众都相当陌生和遥远。
它比起《芳华》里主角们偷听邓丽君,文工团的跳舞青春,与对越战争都要遥远和陌生。
这种思想表达的陌生,最终造成一个致命的问题。很多观众观看电影过程当中,对于徐伊万母子的矛盾,无法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直接作用就是不能打动观众。
如同电影史伟大的《教父》系列,网上的宣传语是:“男人的圣经”。
这就属于影迷和文青的自我意淫,你们随便到大街上找到一些男性观众,他们看《教父》感到无聊的机率,很高。
这些观众是否还不是男人了,毕竟《教父》是”男人的圣经“嘛!
当然有人认为《教父》是部文艺片,那么美国科幻史诗《星球大战》系列。中国观众因为没有情怀,没有共鸣。
所以这个系列在国内,电影票房一部一部的扑街。
这个换到国产影视剧也是相同,电影的类型,电影表达的思想。观众能否产生共鸣(就是”破圈“),是吸引普通观众最主要的因素。
《囧妈》母子亲情主线非常成熟完善,徐伊万母亲讲述当年感情往事,再到徐伊万背着母亲在冰川上奔跑,最后母亲完成梦想的动情歌唱。
比如母亲讲述徐伊万名字由来,是因为电影《伊万的童年》。
它确实非常套路,但拍得不够细腻动人吗?
但因为故事原型遥远和陌生,观众没有共情很难被打动。
所以,观众看着徐伊万和母亲的矛盾冲突,会觉得有些无聊。
有些观众看着母子不断争执,甚至会觉得“太吵”的原因。
如果母子矛盾换成中国家庭的婆媳关系,或者是养老亲子问题呢?
《囧妈》主线成熟完整但是不感染人,另一条主线是徐伊万和妻子的婚姻危机,电影却根本没有展开,浅尝辄止。
徐伊万夫妻婚姻危机起因没有,中间过程只有两人不停置气,再到最后徐伊万和妻子因为母亲,莫名其妙的选择释怀和解。
中国中年人的婚姻危机、事业危机,原是打动更多普通观众的保证。
可能电影为了体现”囧妈“的妈,夫妻线塑造得异常的浅薄,最终角色扁平,主题思想没有深入讨论。
所以,《囧妈》是部完成度不错,但优点缺点都明显的商业类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