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于年11月在韩国上映的本土电影,一上映就连续七天稳居票房冠军宝座,最终以超过万的观影人次稳居榜首。
这部电影能取得票房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影片以韩国年遭遇的亚洲金融海啸为背景的题材。使得很多经历过这次危机的观众产生了共鸣。
影片讲述了三组不同层面的人,政府,投机者,中小企业主,面对危机时所作出的不同选择。
影片开端以美国华尔街某交易所的一封邮件开始。
年7月在泰国引爆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到了韩国,导致在韩国的海外资金陆续撤离,韩国银行发现外汇储备突然之间大量的减少,政府层面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政府赶紧与外资谈判,希望展期兑换,但没有太大效果,而央行外汇储备只够支撑一个星期,一星期后,央行外汇储备耗尽之时,也就是国家破产之日。
先简单说一下韩国的经济结构,由于历史和政治等等的各种原因,韩国经济是一个高度依赖本土大型财阀的国家。
这些财阀垄断了韩国经济的各个方面。而这些财阀又属于资本驱动型企业,全靠银行的钱续命,
而韩国银行的钱又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海外资金,当海外资本陆续撤离,银行无钱可贷,从而导致企业从银行借的贷款还不上。
这就使得银行外债高企,坏账率暴增,银行面临严重的资不抵债,
这又导致国际信用度降至垃圾级别,这就意味着银行从其他国家也借不到钱了,简单的说就是外汇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的加剧,特别是韩国这样外债很高的国家。最终导致企业倒闭,大量人员失业,社会动荡,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部影片就是讲述在这非常时期,政府,民众,小企业主如何做出选择。
首先是政府在纠结是否要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接受的话,意味着也需要接受IMF的苛刻的附加条件。一句话概括就是整个国家经济将接受IMF的监管。不接受的话,好像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而投机者是如何把这次危机转化为时机,在关键的时候做空,股票,美金,房产等
中小企业主资金链断裂,货款收不回,连带牵连上下游企业,最终也只能变卖资产,艰难维持,难以承受的人就选择自杀。
这部电影整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以简单通俗的方式讲述了复杂的金融知识。
饶有趣味的是电影里把IMF彻底的妖魔化,像是一个趁火打劫的强盗。下面这张来自影片截图,是IMF主席与韩国政府谈判的剧照,瞧瞧老外那一幅颐指气使的样子。
严格的说IMF只是一个国际中立机构,你找他们借钱,他们肯定会提对自己有利的条件,难道找其他国家借钱,他们就不会提条件了吗?
任何国家之间的利益输出,都会不会缺乏政治目的的交换,没有谁会白白给谁钱,国家之间,个人之间,都如此。
还有一点也很有意思,女主角主张向民众公布这场危机,让民众及时止损,然而高层坚决反对。
导演的意图很明显,又在黑政府不顾民众的死活,我作为一个金融外行也知道,公布真相的后果会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将会是一场灾难,全民集中挤兑,大量抛售韩元,购置美元。
那个时候,韩元将会成为废纸。甚至因此引发各种暴力冲突。
现实中真正的金融专家一定能预测到这些后果的。
但这是韩国电影的一贯风格,吐槽政府,我们作为观影者,也就把这个桥段当成一个笑话看看罢了。
最终在金大中总统上台后接受了IMF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韩国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韩国经济间接的由IMF接管,失业人数飙升至万,自杀人数上升了42%,
值得一提的是,金大中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这些行为打动了千千万万的韩国人民,由此触发了震惊世界的韩国全民捐金事件。这也令这次危机处理不当的韩国政府,重新得到了民众的信任。
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二十年,受影响的大部分国家已经走出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可谁又曾想到,年的开端,又出现了另外的一场经济危机,这次还是波及全球,目前还没有彻底结束,这场危机将如何收场,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危机不会停止,只会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