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人本身就是光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

                            

原创张悦上海科技收录于合集#寻找科技新星26个

著名篮球运动员科比有一句名言: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邓海啸

在接受采访时说:

“你见过7X24小时的上海光源吗?”

“我们见过。”

自博士研究生来到上海光源,参与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建设以来,从晨曦到傍晚,再到寂静的深夜,上海光源的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有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邓海啸,及所在团队的身影。

追光,为了什么?

来到上海光源的选择,

源于邓海啸读书期间,

上海光源宣讲老师的一句话,

深深吸引了邓海啸。

于是他来到了上海光源攻读博士。

他至今还记得那句话:

我们要建设上海光源,这是目前最先进、最尖端的科研工具之一,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都可以用这样一个装置去做前沿的研究。

光,能够帮助我们看清世界万物,

对于微观世界也同样如此,

更强的光源与更亮的眼睛,

能够捕捉到更微小、更稍纵即逝的事物,

让我们看得更清、更远,

从而赋能各个学科领域。

当时上海正在建设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而国际上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已经开始建设。邓海啸陷入了两难的选择——选择同步辐射光源,站在前人肩膀之上,研究工作自然会更加顺利一些;选择自由电子激光,可以与世界前沿同步,但同时也意味着挑战重重。

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之中,

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读博的5年很难熬。”邓海啸坦言,周围的研究生都在做同步辐射光源,只有他一个人在做自由电子激光物理,“很苦闷,没几个人能够讨论,但好处也显而易见,入门比别人早了一步。”邓海啸说道。

在成百上千个参数里,

他们寻找一束“放大的光”

在调试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之前,邓海啸团队首先调试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大连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当时调试非常顺利,3个多月就达到了指标。”

当时的顺利,

给了调试团队极大的信心

去调试波长更短的软X射线,

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沉痛一击。

在全长米的装置中,

有成百上千个参数,

需要在调控室里慢慢摸索。

而刚刚建设落成的

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在各方面还并不稳定。

刚开始的两年里,

仅仅实现了两次饱和放大,

也只持续了半个小时就消失了。

回首当时的调试之路,邓海啸说道:“软X射线和硬X射线相比,有点‘软’,和极紫外相比,波长又更短,因此它两头都不挨着,观测手段和调试方法也就更少一些,但这是一条必须要走,要趟过去的路。”

光,转瞬即逝。

但他们下了狠决心,

一定要追到这束

能够照亮科学前沿未知领域的光。

“今晚要成”甚至成为了

邓海啸所在团队的口头禅。

令邓海啸最为印象深刻的一次,

是年9月30日,

这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

“当天设备运行状况非常好,

我们都觉得今天一定能成。”

邓海啸说道,

他们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

为祖国70周年华诞送上一份

科技献礼。

为了尽快完成装置的调试工作,

他们有着“五班两倒”的轮班制度,

当天晚上值班的是邓海啸的师弟兼同事。

他的师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当晚,软X射线团队的心都悬在那里,

只为等待着工作群中的一句:“成了!”

然而,这并没有发生。

第二天回到中控室的邓海啸

看到师弟的脸上写满了沮丧和疲惫。

“我知道,他那天晚上,在成百上千个参数中反复摸索,在一个无边的黑暗里挣扎,他想找一条走出去的路,他的心里一定是充满了孤独和煎熬。”

在师弟走出中控室的那个瞬间,他说:

“师兄,加油!”

邓海啸回忆道,那个瞬间,

师弟的眼里有着一束坚定的光芒。

年6月21日凌晨,中国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获得首批实验数据:首次获得飞秒尺度的X光照片。

在数不清的“今晚要成”之后,

他们终于,成了!

据邓海啸介绍,目前上海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在世界所有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里覆盖的波长范围最宽,同时也实现了国际上最高的种子激光倍频次数。“不谦虚的讲,已经是国际领先了。”

从落后整整一代,

到齐头并进,

再到部分关键指标实现反超,

一代代追光人日以继夜的坚守与奋斗

完成了这一切。

据悉,目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高重复频率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我们的目标是运行一代,建设一代,预研一代。”

“作为一名追光人,

感觉自己是非常幸运的,

就是能够亲眼见证并且亲身经历。”

邓海啸说道。

“光,转瞬即逝,

追光人必须心无旁骛。

其实大部分的追光人

都站在光芒之外,

但是他们本身就是光。”

人物介绍PROFILE

邓海啸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自由电子激光研究,提出并演示了电子束团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等机制,提出了相位汇聚自由电子激光等原创理论,先后参与我国多个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原标题:《“追光人本身就是光”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邓海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370bm.net/jsyxcdyy/1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