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海河眼科国际论坛之眼视光菁英创新论坛与青少年近视科普大讲堂继续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同步进行直播,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眼视光专家学者分别就近视防控、双眼视觉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与线上10万名眼视光行业同仁进行分享探讨。
眼视光菁英创新论坛
视光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团队的创新研究,近年来,眼视光行业涌现了诸多专业型菁英人才,在本论坛中,他们将结合自身在专业研究、临床实践、科普宣传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与大家分享。本医院张伟教医院视光中心主任李丽华主持。以下为各主题的精彩摘要:
《角膜塑形近视防控大数据预测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近视干预的措施有很多种,角膜塑形镜作为近视防控的重要产品之一被诸多青少年配戴,但其配戴后,近视控制效果存在个体差异,杨教授团队基于角膜地形图的预测因子,进一步量化角膜会发生的形变,然后量化近视离焦,从而预测疗效。通过诸多研究,杨教授团队提出ASCPS参数可以预测OK镜的有效性,并指导OK镜的优化设计。面对目前难以在庞大的地形图数据中心提取变量、建立模型的难点,团队通过借鉴肿瘤研究领域分析高维度数据的经验,使用LASSO回归方法筛选变量建立模型。希望在未来能够基于病历系统AI模型,准确预测近视进展的情况。
《非球微透镜技术延缓近视进展研究》
保金华教授从已经完成2年的非球微透镜技术的框架眼镜片临床试验研究出发,进一步对其近视控制效果及微透镜的“剂量效应”作出评估。在近视控制效果方面,非球微透镜技术的镜片在适应性、视觉质量和戴镜时间方面与单光镜相似,但与单光镜相比,非球微透镜技术的镜片显著减缓了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其中,高非球微透镜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意义,在两年时间中,近视度数增长控制在了0.80D,眼轴增长为0.35mm;另外,在剂量效应影响方面,高非球微透镜的近视控制效果更好,且长时间配戴的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不同设计角膜塑形镜临床效果分析》
目前,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存在2个问题,一是近视控制效果个体差异比较大,二是反转弧宽度、深度、位置差异大。杨晓艳博士通过招募80名受试者开展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视离焦的空间分布对于延缓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儿童眼轴增长至关重要;2.不同的镜片设计可以造成不同的角膜上皮分布,从而形成不同的近视控制效果;3.同一镜片,不同的镜片参数也可带来不同的离焦分布。因此,医生需要根据近视儿童的眼球形态、眼睑情况、近视增长情况、对视觉质量的敏感度、塑形镜的设计特点,为儿童选择最合适的镜片和最优化的参数,以获得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
《角膜塑形镜与双眼视觉》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提出疑问,如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否会影响调节、双眼视,是否会引起视疲劳和干眼症等。对此,孙伟教授在做了大量文献研究后,通过文献实验研究表明: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需求会逐步增加;相比配戴软镜,调节滞后会相应减少,调节灵敏度反而增加;此外,虽然角膜塑形镜短期内会引起外隐斜的漂移,但长期影响比较小。因此,医生在为儿童进行塑形镜验配前、后要评估其调节和双眼视,如果遇到异常双眼视的患者要进行积极处理。
《角膜塑形中镜片定位与近视防控》
张姝贤主任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得出:1.中、重度偏位组眼轴增长较轻度偏位组缓慢;2.纠正偏位后眼轴增长有增速的趋势;3.眼轴增长与年龄和偏心量呈负相关,与基线球镜度呈正相关,与偏心方位无明显相关;4.镜片偏位后,角膜形态非对称性改变,增加了近视性离焦和彗差。关于是应该保持角膜塑形镜正位还是偏位方面,张主任表示,更多的近视性离焦和高阶像差,可以延缓眼轴的增长速率;增加近视性离焦和高阶像差,不能以牺牲中心定位为代价。目前,如何在保证中心定位的前提下,增加近视防控的效果,是视光医生面临的挑战。
《双眼视功能异常对近视防控的意义》
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视觉功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李晓柠博士指出,完美的视觉体验除了保证清晰外,还需看得舒适、持久。屈光不正与双眼视觉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所以,在确定屈光不正处方时,除了考虑清晰视力以外,还应尽可能地平衡双眼、提高视觉效率。此外,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等不同的矫正方式对双眼视觉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近视眼防控时,医生应将其纳入考虑范围,尽可能提升双眼视效率。
《视功能检查在屈光矫正中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认为,影响眼球屈光发育的视觉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周边视网膜离焦,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功能、调节功能。江洋琳基于双眼视的屈光发育模式作出分析,表示屈光发育与调节、集合关系密切,屈光矫正中不能忽视调节、集合作用的影响。视功能检查会对屈光矫正作出指导,当遇到散开不足时,提示应给与患者近视低矫、远视足矫、棱镜处方,但当散开过度时,则应给予患者近视足矫、棱镜处方。
《科普——近视防控发展“核”动力》
近视防控的严峻性不言而喻,在面临近视防控的复杂性时,发挥科普的强大力量势在必行,科普的主要特性包括专业性、通俗性、针对性、互动性以及创造性,那么,如何讲好近视防控的故事,让孩子、家长、老师、学校增强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意识?长期践行公益科普的倪海龙主任分享了4类方式,其一,通过校园科普讲座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置不同的内容传递护眼知识;其二,通过创作科普图书,将护眼知识以漫画版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将艰涩难懂的内容变成生动、有趣味的内容;其三,通过行业内学术论坛的举办,将近视防控新进展、新理念、新方式进行分享;最后,借助媒体强大的宣传力,通过文字、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多渠道、多样化的正确信息传播。通过科普,我们将科学知识进行传递的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医患和谐,助推近视防控进一步发展。
科学防控近视,关爱孩子眼健康
青少年近视科普大讲堂
青少年近视科普大讲堂以科学防控、建立屈光档案、个性化矫正以及备受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