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散光矫正是绕不开的话题。光线的聚而不散是眼科医生追求的目标,聚散之间的光学变化不仅是医生指尖的艺术,同时也是蔡司光学的艺术。为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促进学科发展,蔡司公司搭建了“聚散之间散光论坛”,邀请卢奕教授与郭海科教授作为论坛主席、崔红平教授与王于蓝教授作为论坛主持人,携手诸多屈光白内障领域专家相聚云端,共话白内障手术的“聚”与“散”。
主持人崔红平教授主持人崔红平教授阐述了本次论坛“聚”与“散”的深刻含义:“聚”是一团火,凝聚经验智慧,“散”是满天星,播撒世间光明。
蔡司大东区销售总监王建中先生蔡司大东区销售总监王建中先生发表了精彩的开场致辞。他指出,蔡司作为光学产业的领先者,在IOL问世时,就着力将蔡司光学的基因融入其中,因此蔡司光学MICS平台IOL孕育着先进的光学设计理念。散光IOL的设计也一脉相承地搭载了蔡司光学的内涵,在单焦点、双焦点、三焦点IOL中都布局了散光的型号,球镜度数最低可达-10D,柱镜度数最高可达+12D,为高度近视患者和高度散光患者带来了福音。王总监还指出,双曲面散光的设计为患者术后的高视觉质量提供了光学基础,同时也是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成功的保障。
大会主席卢奕教授——《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眼底检查》卢教授指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高达5.5-8.1%。在开展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时,眼底检查是保障,充分利用ZEISSCALRUS真彩高清超广角眼底相机等检查工具,并做好眼球精准生物测量和度数计算,选择合适的IOL,让更多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恢复光明。
医院郭海科教授——《blendedvision在MIOL中的临床效果观察》郭教授强调,所谓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其根本内涵是重建双眼的三级视觉功能: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因此目前对于多焦点IOL的植入,不能忽略散光的控制。对于一眼散光、一眼无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可采用蔡司三焦点MP和蔡司双焦散光M混搭设计,患者术后可获得令人满意的全程视力、离焦曲线、对比敏感度和脱镜率。
郭教授总结到,在进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前,需充分理解不同多焦IOL的原理和功能特点,围绕散光的控制进行IOL的合理混搭和手术设计,最大化形成和重建双眼的三级视功能,才能为患者带来最佳的视觉质量。
首都医科医院杨文利教授——《真实与拟和-屈光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的新选择》杨教授指出,过去常规使用SimK法来模拟角膜曲率。事实上,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条件诸多,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患者少之又少。新版IOLMaster的TK检测融合了蔡司两项优秀的技术——远心光学技术和扫频光源OCT,可使角膜曲率值的测量更为精确。杨教授进一步指出,新版IOLMaster内置的Barrett公式组及TK公式可以精准地计算多焦晶体和散光晶体,并且眼轴检出率高、测量时间很短,对于老年的白内障患者,无需过高配合,便可快速获得精准的测量值。这些优势使得蔡司新版IOLMaster的精准度和效率远优于市面上其他产品,能够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带来更多的帮助。
复旦大医院何雯雯医生——《IOLMasterTKBarrett临床价值》何医生指出,固视稳定性是生物测量准确的必要前提,固视不佳可显著增加眼轴的测量值,影响白内障IOL计算,其中高度近视患者尤为明显。蔡司IOLMaster的可视化固视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生物测量过程中进行固视确认,同时可呈现黄斑区形态、发现黄斑区异常,规避手术风险。此外,IOLMaster也可以与Forum系统无缝衔接,将测量数据和术中导航系统CALLISTO进行完美匹配,实现测量、计算、术中导航一体化流程,对于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尤其是散光矫正型屈光白内障手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医生也跟大家分享了复旦大医院TK测量结果的研究结果:有4.5%的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是超过0.5D;对于高度近视患者,TK测量值与SimK的测量值差异较大。这些结果提示,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屈光误差除了眼轴因素外,曲率测量的准确性也是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之一。
复旦大医院杨晋教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的白内障围手术期管理》杨教授从患者选择、测量计算、散光标记、手术技巧、术后随访等方面全面完整地分享了散光矫正型白内障手术的关键技巧。杨教授指出,白内障术后残余散光每增加1D,戴镜几率增加34%,而散光矫正型IOL的问世正在逐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蔡司公司推出的平板襻散光IOL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其散光矫正范围广、手术预测性强、术后效果好且稳定。
杨教授表示,很多医生不愿开展散光矫正手术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散光矫正型IOL的术后旋转,通常发生在术后1周内,每旋转1°有效柱镜损失3%。杨教授认为,蔡司平板襻IOL的稳定性要大于C襻IOL,并且术者的术前精准规划、术中精准操作以及术后密切随访都十分重要。复旦大医院的《散光矫正晶体术后的注意事项》建议患者术后坐位休息1小时,术后1月内不做剧烈活动等,这些与患者沟通的小细节对术后的满意度非常重要。
同济医院刘芳教授——《散光人工晶体应用新体会》刘芳教授分享了一例有脱镜需求的高度近视患者植入蔡司双焦散光IOL的临床案例。术前检查全面,患者的眼轴长达29.65mm,基于蔡司IOLMaster的固视图,明确患者固视良好、生物测量数据可信度高,遂植入球镜+0.5D、柱镜+1D的蔡司双焦散光IOLM。刘教授表示,患者术前需佩戴一千多度的眼镜,术后远中近视力为0.6/0.6/0.8,日常生活跟术前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脱镜,患者满意度极高。
复旦大医院季樱红教授——《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矫正方案及应用要点》季教授对比了一组数据,新加坡散光矫正型白内障手术占总白内障手术的比例为70-80%,而季教授自己的散光矫正手术比例大约为30-40%。分析原因,她认为是在做散光矫正手术设计时,新加坡的医生不仅仅考虑角膜的散光,同时还会把其他因素比如手术源性散光都考虑进去。因此,我们在散光矫正的手术设计时也需要多跟国际接轨,考虑周全。
季教授强调,在最初开展散光矫正手术时,尽量选择没有其他并发性眼病的常规患者来做为首例,逐渐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后再尝试复杂的散光矫正手术。最后季教授分享了平板襻散光IOLM的植入要点,包括:CCC不宜过大或过小,能包绕晶体周边一圈;晶体后方的粘弹剂要完全移除;晶体可顺时针或逆时针双向调整,不易旋转,所以在调位时要尽量保证调位准确;在术毕轻轻取走开睑器后,需要再次确认晶体轴位;术后一小时为旋转高发期,期间避免大幅度动作。
医院倪双医生——《PKP术后散光晶体的选择》倪双医生分享了一例特殊病例。患者34岁,曾于16年前做过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术后散光高达12D。倪医生认为,如果给患者单纯植入非球IOL而不解决散光问题,术后视觉质量无法显著提高,并且患者有很高的像差和阿尔法角也不适合植入多焦IOL。经过反复的测量和计算,最终为患者植入了蔡司单焦点散光IOLM,球镜+1D、柱镜+12D。
倪医生指出,面对这类特殊病人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术前充分沟通、整体评估、不言放弃,术中注意操作轻柔规范并重视角膜内皮的保护。倪医生表示,蔡司散光王IOL的球镜和柱镜度数范围都极广,其问世为一些特殊的患者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论坛总结首站圆满收官!主持人崔红平教授表示,原计划3小时的线上论坛,已在不知不觉中持续了4个多小时。原因是内容太精彩!讨论太热烈!郭海科教授最后总结道,此次论坛主要以对散光的理解和对散光的控制作为支点,希望白内障医生去理解、学习、使用。在学习散光矫正型白内障手术的早期,掌握散光的规范化流程、选择合适的病人,等累积到一定经验后再去尝试复杂的病例。
相信蔡司“聚散之间散光论坛”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启发、更多的临床使用经验!也祝愿我国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蓬勃发展,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更好的视觉质量!
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