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储备是指在儿童的屈光具有一定的生理性的远视。儿童是在生长发育期,眼睛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处于远视的生理状况,叫做远视储备。在相应的年龄阶段,眼睛的远视储备也是相应的。一般孩子出生都会有度左右的生理远视,新生儿的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才逐渐趋于正常。这中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眼球的前后直径随生长发育而相应延长,出现视力伴随年龄逐渐趋于正常,称为正视化。通常4-5岁的孩子,应该有度的远视储备。6-7岁的孩子,一般还有-度的远视储备。8-10岁的孩子,还具有1.5度-1.25度的远视储备。11-12岁的孩子,有0.75-0.5度的远视储备。
儿童发展为近视眼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生理性远视、正视、近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逐渐向正视化方向发展,那么远视的储备就会逐渐的降低。但是如果是远视的储备降低得过快,那么这个正视化的发展就会趋向于近视,所以临床上就会有远视储备降低而容易发生近视的这样一个风险的说法。孩子的远视储备很容易就会被各种坏习惯损耗,因此更需要家长及时纠正。对于孩子视力的问题,需要进行一体化科学防控。近视一旦形成几乎不可逆转,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干预方式控制近视的发展速度。
远视储备简单来说就是调节能力的储备,通常用于孩子身上。孩子在出生之后,眼睛本身就是远视的状态,在到达学龄前也就是5岁左右的时候,眼睛的视力可以发育到正常的1.0视力,但是眼睛仍然是轻度远视的状态,会存在度左右的远视。这部分远视就是远视储备,因为孩子的眼睛调节能力比较强,即使有轻度的远视也并不影响视力,在随后上学的过程中大量近距离的用眼,可能会导致近视的出现,这部分远视储备就可以在轻度近视出现的时候对近视的度数进行抵消。所以即使出现轻度的近视,也并不会引起明显视力的下降。好处就是在于孩子可能并不需要在轻度近视的时候就戴镜,而缺点就是因为部分远视储备,所以孩子即使存在轻度近视的状态时,也不能够及时的发现而容易导致近视持续的加深、加重。
眼球前后直径的改变间接反映在屈光检查结果上,通过散瞳检影检查,我们得知孩子的准确屈光度数,评价孩子的视光状况。远视储备就是孩子对应年龄的屈光状态,结果如下表,与年龄对应的储备值的改变,预示着孩子视力问题的出现,近视的早期常见远视储备下降。
年龄
生理屈光度(D)
4~5岁
+2.10~+2.20
6~7岁
+1.75~+2.00
8岁
+1.50
9岁
+1.25
10岁
+1.00
11岁
+0.75
12岁
+0.50
一般孩子在3岁左右就可以进行视力检查和远视储备的检测,通常这个时候的孩子也会相对来说比较配合。如果是远视储备不足了,已经低于同龄孩子的标准,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用眼习惯!孩子近视的原因不仅仅归结于电子产品看多了,如果不注意用眼习惯,哪怕完全不看电子产品,看书、弹琴、玩拼插积木,都有可能导致近视。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连续用眼时间、近距离用眼时间、和不恰当的光线和环境下用眼,是三个最容易导致视疲劳,最终导致近视的原因。
书写时的坐姿遵循“一拳、一寸、一尺”原则:上身保持直立,可略微前倾,眼睛离书本保持一个胳膊的距离;胸部距离桌子保持一拳距离;握笔时,手应握在距离笔尖一寸的位置。看近时间遵循“20-20-20”原则:看近20分钟,注视20英尺(6米)以外20秒以上,这样才能使眼内肌肉得到放松,从而缓解视疲劳。
2.需要增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适量的紫外线光照可以刺激眼睛里的M1M4受体,从而促进视网膜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阻断眼轴的增长,减少眼轴发育过快的风险。”
3.锻炼睫状肌的调节能力。我们的视力水平不等同于近视屈光度数,除了由眼轴决定,还跟我们睫状肌的调节能力密不可分。我们可以来慧眼宝贝做调节力训练,锻炼好睫状肌的调节能力,让眼睛不容易疲劳,睫状肌调节能力丧失是近视的“罪魁祸首”,从而去获得一个好的视力水平。
4.从3岁开始,建立眼屈光发育档案。儿童眼科专家的建议从3岁开始,就要第医院,医院的眼科,去进行第一次视力筛查。如果家里有高度近视或者弱视家族史的,孩子一岁左右就可以去专业眼科做一个屈光筛查了,如果正常就继续观察,如果不正常,就要再做进一步的检查。而屈光发育档案就是连续跟踪、检查与近视发生发展最相关的指标:视力,角膜曲率、眼轴、屈光度的发育情况,与同龄儿童正常值对比,当相关的检查指标异常,向近视化发展时能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牙齿坏了,我们可以去补牙镶牙,可是孩子视力出问题了,是任何父母都不可承受的痛。近视防控重于预防,让我们重视远视储备,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不近视的神器,在孩子还没有近视但是远视储备不够的时候提前干预,让孩子不近视或晚近视有着重要的意义。近视防控,刻不容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