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应该是有都城的,但是颛顼帝秉承了黄帝的传统,经常在外征战和巡游,在都城的时间并不多。从对南方领土的开拓来看,他在南方待过很长的时间,以至于统治的土地一直覆盖到了今天的越南。
颛顼帝一共在位七十多年。具体是在这七十多年里的哪一年发生的大洪水,已经无可考证。而大洪水系列灾害发生的时候,颛顼帝本人在什么地方,也无法推测了。我们只知道最终他活下来了,并且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他二十岁登基,九十五岁驾崩。
对于颛顼帝来说,大洪水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大量的人民死去,大量的农田和房屋被毁坏,尤其是刚刚开拓出来的大片疆土被洪水吞噬,这种挫败感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有着迎面扑来的刺痛感觉。然而颛顼帝还必须化悲痛为力量,作为天子他必须率领他的人民走出困境,繁衍生息,保存和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这也是中华文明从大洪水中延续下来的直接举措和证据。
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洪水泛滥,但也并不是完全沉入水底。海啸消退之后,把大量的泥土卷入大海,以至于后来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海岸线向东延伸了至少一百公里。而在海岸线以西的地方,洪水泛滥比地狱还残酷。大量的海水滞留在洼地里,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堰塞湖。新形成的堰塞湖本来就不稳固,偏偏又遇上了绵延几十年的大暴雨天气,自然降水无限增加堰塞湖的容量。还不仅是如此,来自西部和北部的积雪融水以及雨水大量向东部南部汇集,所以堰塞湖永远都在不断垮塌,又不断形成新的堰塞湖这种恶性循环之中,没有一刻时间是安宁的。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根本无法生存。幸存的人们生活在山顶上,在几十年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艰难存活,很多人甚至恢复到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他们利用杂草和木头在树上建房子,这在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尤为突出。这些山都很陡峭,在暴雨泛滥的年代,很难躲避岩石坍塌和泥石流,住在树上相对安全一些。而关于有巢氏的传说正是来源于四川,老严非常怀疑其实就是在大洪水泛滥的年代形成的故事。
在颛顼帝的后半生里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纵然被称为天子,而且也真的是天族的后代,具有很多普通人类达不到的能力,但是面对着这么大范围内的汹涌洪水,依然无可奈何。到目前还没有发掘出颛顼帝的都城遗址,只能大致确定在今天的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西部或者甘肃、青海一带。有的资料认为在今天的四川,分析起来不太可能,因为当时的四川盆地已经成了一个真正装满水的大盆。当然据理分析的东西很多时候不太靠谱。
因为东部的大洪水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时间,这在历史中看来也就一瞬之间,然而对于生活在那段时间的人来说,是好几代人的事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总之在大洪水之后人的寿命急剧拉低,平均寿命只有十八九岁。这样算起来两百多年是非常漫长的。在这种艰难的生活当中,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上,估计形成了新的城市。现在在黄埔高原发掘出来的四千多年前的远古城市遗址,很有可能有一些就是颛顼帝时候的。
当时的幸存者到底有多少,或者幸存率到底有多高,都是现在无法回答的问题,只能说人口损失惨重。《山海经》的《海经》部分写到的各种没有腐烂的神的尸体,其中有一部分就可能是在地球震荡中死亡的。神既然是一种硅基生物,那也就会有生老病死,不过不容易腐烂。《山海经·五藏山经》写到的那些神,在海经当中只出现了几个,如蓐收、炽阴、西王母等,其他的很可能都在地震中死去了。
在洪水淹没过的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人固然所剩无几,那些山神也几乎全军覆没。《山海经·海内东经》整整一卷只写到了一个神,那就是雷神。其他的要么在灾难来临之前逃得性命,但最终没有返回,要么在死亡之后被卷入大海,尸骨无存。西部和北部幸存下来的神,依然听从颛顼帝的命令,维护人间秩序,维护人民福祉。
在中国西北地区,长时间雨水相当充沛。尤其是连年暴雨之后,形成了长时间的温暖湿润气候,非常适合种植庄稼。因为大洪水引起了西亚甚至东欧地区的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具体的再下一章讲述——原产于中东地区的大麦辗转传入了中原,成为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原产于华北地区的小米,则在黄帝前后就已经传入到了黄土高原,以及甘肃、宁夏一带。据说小麦也原产于西亚,估计也是在这种大规模的民族交流中传入到中原的。以上这些是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粮食,我们的先祖一代代种植,当然也在历史进程中淘汰了一些农作物,到今天的主要农作物只剩下小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