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主题电影凸显家国意识中国社会科学网

彭洋 http://m.39.net/news/a_9385024.html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话语实践,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树好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文力量。灾难电影通常以表现自然或人为灾难为主题,包括地震、洪水、海啸、冰冻、雪灾、泥石流、瘟疫、饥荒、矿难、空难等,展示那些给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天灾人祸,以及处于极为异常状态下的人类本身。进入21世纪以来,国产灾难主题电影有了长足发展,《紧急迫降》《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危情雪夜》《生死大营救》《超强台风》《生死时刻》《流浪地球》《中国机长》等,以强烈的家国意识凸显了本土化和民族性的语义环境与价值主题,使当代主导价值系统与个体生活体验缝合,也促使国产电影的文化心理空间得到不断扩展。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家国”是民族文化的根植所在,家国意识是民族精神的本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可以说,国产灾难主题电影对于家国意识的表达,成为文化意识由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转变的见证。家国情怀的个体话语“有家而有国,此亦是人文化成。中国俗语连称国家,因是化家成国,家国一体,故得连称。也如身家连称。有如民族,有了家便成族,族与族相处,便成一大群体,称之曰民族。此亦由人文化成。”(钱穆语)灾难主题的电影往往是讲述灾难带给人类的伤害,以及人类如何在灾难面前积极开展救援等活动,在讲述人类感受凄惨与恐慌的同时,往往会通过层层生活化、真实化的叙事策略与情节设计,使特殊时期个体迸发的大爱精神与英雄主义真正走入观众内心,并使之铭记于心。灾难主题电影对于家国情怀的传达,巧妙地缝合了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成功实现了主流文化的价值传递。电影《唐山大地震》以一个中国普通家庭遭遇地震以后的变故为线索,通过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地震的串联,讲述了女儿由愤恨、失望、委屈(由于母亲在特殊情境下选择营救弟弟)到愧疚、理解与解脱的情感历程,母女之间的感情创伤终于被抚平、疗愈。以亲情治愈疼痛,以家庭抵御灾难,以真爱化解怨恨,以奉献洗涤灵魂。电影借助家庭作为载体表达个体情感成长的话语,讨论灾难过后家园重建的同时,心灵更加需要重建的重要话题。这部灾难主题电影对于家国情怀并未进行恢宏叙事,而是选择了以微观层面的个体感受描摹时代的集体记忆,以润物无声的百姓生活和家常话语传递强大的记忆内容与心理能量。电影《中国机长》刻画了遇到极端险情时,机长的临危不乱与果断应对,在表现机长的职业精神与对生命的敬畏的同时,也传递出作为一名父亲、丈夫、机长内心的爱意与柔情。在家与国、私与公、生与死等重大命题中,包括灾难主题的国产电影需要进行叙事转型,从以往热衷于将注意力过多放在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的叙事习惯之中,转移到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370bm.net/xxsjsdyy/10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