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马雁走近论语学习论语有感

北京专科湿疹医院 http://liangssw.com/bozhu/13237.html

走近《论语》

——学习《论语》有感之二

马雁/文

历时三年,《论语》课堂就要画上句号了。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他自己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俗话还说:一句《论语》可治家。由此可见古人对《论语》推崇备至。

《论语》集中了孔夫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它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有朋友问,两千多年后平凡如我们,普通如我们的老百姓学习《论语》能得到什么?是啊!花了这么多时间,我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想了想,就像佛陀说得那样:我啥也没有得到,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失去了好多,比如愤怒、忧虑、悲观、沮丧、迷茫、彷徨、纠结、焦虑不安等一切负面的东西……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这句话特别安慰人。善良的我们,总是一片真心为别人着想、付出……但当我们错付了人,对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你的真心歪曲误解,这个时候你就会特别无助委屈,悲观的情绪会不断纠缠着你。因此,孔子开导你,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你应该担心的是你不了解别人啊!如果过度的担心结果,那焦虑、抱怨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如影随形导致你越来越伤心、愤懑。孔夫子轻轻地对我们说,别人不了解你,不要着急,你该着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茅塞顿开呀!我们要秉持这样做事的方法和态度,才能一生受益。

子曰“不迁怒,不贰过。”比如,我们在外面或者单位受了气,回到家就会把怨气发泄给爱人,爱人又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呢,也会寻找比他弱势的猫猫狗狗或者玩具来发泄他的委屈或者会做出更极端的举动来,于是又激怒了我们的坏情绪以至于再次犯错,这样,本来一个错误由于你的无端迁怒便衍生出了两个或者更多追悔莫及的错误。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敢于面对错误,不能迁怒别人更不能将责任转嫁给旁人。只有不迁怒才能不贰过,否则,就可能不断地走在错误的路上。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如果有悲痛的事情发生,令孔子落泪了,那么这一整天他就不会再唱歌了。如果我们听到某个地方发生了洪灾、地震、空难、海啸等灾害,我们是不是会自觉的不去唱歌娱乐,是不是应该安静的度过这一天,以此表示对生命的珍爱。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参加葬礼,如坐在服丧者旁边吃饭,他就不让自己吃饱,他觉得参加葬礼是去致哀,是用行动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不能为了口腹之欲在失去亲人的服丧着身边大快朵颐酣畅淋漓得吃个痛快,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感人吗?

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见他的气质、状态、人格魅力有多美。“食不语,寝不言”,“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寝不尸,居不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可见,行走坐卧都是修炼啊,孔夫子的日常起居、举止行为是多么的合乎礼。看似简单,却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外在的太多东西我们是无法控制的,我们需要过坦荡自在的生活,不要经常担心、抱怨忧愁。

《论语》并非我们起初想象中的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它里面许多句子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它们原来是出自《论语》而已。就像于丹老师说的那样,《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本书,但却有着无处不在的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做事的原则、分寸。它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它教给你日常的道理,告诉你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人生淡然如花,行走一路芬芳。人走到最后,啥都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一个更好的自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短暂,学习便是心安,心安便是归处,把握好每天的生活,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示在我们的进取之中,《论语》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实在不容小觑哦。

作者简介

马雁,女,70后。学习便是心安,心安便是归处,爱好颇多,无一精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370bm.net/zcjsdyy/1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