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散光眼配镜后看物体有变形现象?
每天更新新内容欢迎 我们都知道近视镜片看物体是缩小的,远视镜片看物体是放大的,为什么呢?研究这个问题就要先知道透镜的最基本的光学单位——三棱镜。三棱镜是由两个平面相交形成的三角形的透明柱,因为两个折射面均为平面,所以三棱镜是没有屈光力的,光线经过三棱镜后不会发生会聚或发散作用,但却会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如图6),通过三棱镜看物体物体都会向尖的方向移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三棱镜在斜视的检查和配镜中经常被使用。如果光线经过三棱镜后在1m的距离上偏移1cm我们就称为1个棱镜度(1Δ),表示三棱镜时需要棱镜大小和棱镜基底方向,基底方向常用的有基底朝上、基底朝下、基底朝内、基底朝外。三棱镜是组成眼用透镜的最基本的光学单位,任何透镜都可看成是无数个三棱镜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成,凸透镜是由底相对的大小不同三棱镜旋转组成,凹透镜是由顶相对的大小不同三棱镜旋转组成。当我们通过凸透镜看物体时,物体上发出的光线都会经过底向光心尖端向四周的三棱镜折射,物像都向着尖端(镜片四周)移位,所有的移位点形成了物像,就感觉物体放大了,相同的道理凹透镜就缩小了(如图7)。
如何从三棱镜的角度理解屈光参差的顾客比其他顾客更难适应框架眼镜?
任何一个镜片都可以看成是由无数个三棱镜组成,镜片除光心外任一点都是有三棱镜效果的,为了让顾客视物时尽量少产生三棱镜效果,就要尽量保证视轴与光轴的重合,装配眼镜时光学中心尽量对准顾客的瞳孔中心就是这个原因,镜片上的任意位置三棱镜效果也可以通过P=FC的公式求得,例如+3.00DS的透镜在光心下方5mm处的棱镜效果就是P=FC=3×0.5=1.5Δ基底向上。
当顾客配戴框架眼镜时,眼睛完全通过光心看物体是很少的,更多的时候顾客需要通过光心外看物体,此时双眼都会产生三棱镜效果,双眼所产生的三棱镜效果之差即为差异三棱镜效果。下面我们通过举例说明差异三棱镜效果对顾客配镜的影响:
a.一顾客处方为:R:+2.00DSL:+2.00DS,顾客从镜片光心下方5mm处看近,此时右眼的三棱镜效果为基底朝上,左眼的三棱镜效果为基底朝上,则双眼的差异棱镜效果为,没有差异三棱镜的存在,顾客只要把眼睛同步向上下左右任何方向转动都没有差异三棱镜产生,所以顾客配镜后很快就可以适应这副眼镜。
b.一顾客处方为:R:+2.00DSL:+4.00DS,顾客从镜片光心下方5mm处看近,时右眼的三棱镜效果为基底朝上,左眼的三棱镜效果为基底朝上,则双眼的差异棱镜效果为,此时就存在差异三棱镜效果,我们在水平方向上能容忍的差异三棱镜较大,但在垂直方向能容忍的差异三棱镜较小,一般垂直方向不超过,所以考虑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三棱镜效果更有意义。当这种差异超过人眼的容忍范围,配镜者就会产生不适感,这种差异会随着顾客注视点离开光心的距离而改变,离开光心越远差异也就越大,所以当注视周边物体时更容易出现不适的症状。顾客由于本身的习惯,如果注视周物体时,转动头部比较少,而转动眼睛比较多,则顾客就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这副眼镜,如果顾客转动头部比较多而转动眼睛比较少,那么这个顾客一般很快就能适应这副眼镜了,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顾客存在适应能力上的差异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