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一位三十岁的中年人从江西锂厂辞掉厂长一职,放弃无限光明的前途,走上了下海创业的道路。
一年后,他正式创办了自己的锂厂,并将其命名为赣锋锂业。
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未来它会成长为全球锂业领军企业,市值千亿,被无数机构投资者竞相追逐,风头无两。
实际上,李良彬在创业之初,并不顺利。
最开始,当地政府承诺出资万,建设年产20吨的金属锂项目,李良彬负责出技术、组建团队、管理企业。
当时的公司还叫河下金属锂厂。
但当李良彬组建五人团队真正开始筹建时候,镇政府连38万都拿不出来,最终想方设法也只凑了80万。
而正是靠着这80万,建成了第一条10吨金属锂的生产线。
一年后,河下镇政府主持进行企业改革,对企业进行竞价拍卖,将企业转为个人经营。
85万起拍价,由5个股东公开竞价。最终只有李良彬竞价,出资90万,分五年还给镇政府,并支付给另外四个股东每人6万元,三年付清。
就这样,李良彬花了万元将经营不下去的河下金属锂厂买下。
经过李良彬的努力,公司很快扭亏为盈,顺利还清欠款,并将河下金属锂厂更名为新余赣锋锂业有限公司。
一家未来的伟大公司就这样一点点萌芽,赣锋锂业的大时代由此拉开了序幕。
不算成功的第一次创业
为后来种种埋下伏笔
对李良彬来说,第一次的创业算不上成功。
他后来回忆时说:其实在创业之初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当大家开始创业,讨论股份怎么分的时候,虽然我是带头人,但我当时觉得大家都是好兄弟,有福同享,既然大家一起出来创业,就各占20%,皆大欢喜。
殊不知这样为公司今后的管理带来了大麻烦。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老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加上大家经营理念不一样,甚至有的人心术不正,私吞公司钱物,最终导致企业经营不下去。
这其实是很多初次创业的人,容易遇到的管理问题,而那场短短一年的失败的创业,为李良彬积累了非常宝贵的教训。
李良彬在那场创业中得到的,远不止这些。
在一次演讲中,李良彬回忆:当年,我们在河下镇依靠90万元资产,开始负债经营,起步非常艰难。在公司,我既是技术员、工资核算员、采购员,更是销售主力,身兼数职,拼命稳定经营局势。
在工作中,李良彬学会了谈价,学会了“根据客户找客户”的基本思路,学会了怎么团结队伍,依靠大家共同发展。工作越多,学习的东西越多,体会也越多。
“在创业的初期积累很重要,但由于没有和投资界的人打过交道,就只能依靠自身原始积累,一点一点地滚雪球式发展。也正是依靠这些原始积累,年我们才有能力回到新余开发区征地再创业。”
如赣锋锂业这样的成长型公司,管理层是否具有非凡的能力,决定了公司未来长远的走向。
而李良彬在那次创业中获得的这些宝贵教训,在很多年后,成为了他带领赣锋锂业跨过一次次危机、走向辉煌的基石。
风起于青萍之末
李良彬选择辞职不是一时冲动,如果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行业变革,他可能也不会离开安稳的厂子,出来创业。
这些年来,江西一直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采冶工业基地。当时包括江西锂厂等在内的一大批企业,普遍采用的还是矿石提锂方法。
行业变革在那时正悄悄发生。
一场突如其来的技术改革,SQM(智利化学矿业公司)开发出卤水提锂技术,立刻大幅降低了提锂成本。
在外部压力下,我国企业的价格优势瞬间消失,甚至一度被逆转,行业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回顾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给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场突如其来的“海啸”,让李良彬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似乎可以做点什么。
他想试试水,将自己的思路、经验以及技术思考应用于更广阔的试验场中。
于是,年,李良彬离开工作了10年的江西锂厂,并于年正式成立赣锋锂业。
而今天,赣锋锂业能成为行业顶尖的企业,其中一点就是它的技术优势。
它是唯一一家成功掌握从卤水中直接提取氯化锂关键技术的公司,凭借这一优势,赣锋锂业大大降低了成本,逐渐成长起来。
优秀的公司不会被埋没,在上市前,赣锋锂业已经获得了PE的投资。
年4月,中比基金联合南昌创投以及中国五矿,向赣锋锂业投资万人民币,投资完成后,中比基金占赣锋锂业10%股份,南昌创投和中国五矿各占5%股份。
而年全年,赣锋锂业销售收入是2个亿,净利润多万元。
当时赣锋锂业对外称,公司的优势在于完整的产业链。
那时候的赣锋锂业,综合实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跃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位。
当时赣锋锂业定下的目标是,在年实现销售额5亿元,氯化锂的产量达到吨,使公司成为世界锂产品的著名供应商。
公司在谋求上市,正处于辅导期。
或许是因为接下来那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让一切出现了变数,赣锋锂业并没有按照计划在那一年上市。
在年的那场危机中,很多企业可能永远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但赣锋锂业的李良彬,却凭借提前感知的风险,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在危机中生存了下来,还带领企业实现了弯道超车。
危机下弯道超车
说到当年那场金融危机的应对,李良彬是很自豪的。
在那场危机真正来临前,李良彬就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并且有意识地,有步骤地,开始了提前的应对。
事后说起来,总是可以很轻松,但当时的赣锋锂业,已经连续3个月营业收入大幅下滑,逼近盈亏临界点。
年的那个秋天是李良彬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就是产品的销售上,开始加大销售力度。
众所周知,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手里都没有余粮,销售往往更为艰难。
其次,赣锋锂业当年开始加强货币回笼,强调资金为王。
同时,终止了老产品的扩建。既然金融危机来了,老产品销售不出去,如果还扩大规模,那就是南辕北辙。
在果断放弃老产品的同时,李良彬加快了新产品的研发。
用他的话说,我们老产品不行了,但是新产品可以去抢别人的市场份额。
而当时,赣锋锂业的友商们还在选择持续降低产品售价,渴望借“价格战”抢占市场、熬过冬天。
李良彬另辟蹊径。
在大幅收缩公司工业级金属锂产能后,他转而“押注”电池级金属锂、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建设全新生产线。
赣锋锂业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新产品研发上市工作,以6个月的超短周期实现了新生产线稳定运行,“赣锋速度”在行业一战成名。
当新品大规模上市时,国际金融危机已近尾声,电池级锂系列产品刚好弥补了市场空白,提前抢占了市场,营收大幅提升。
后来,电池级碳酸锂也成为了赣锋锂业主要的盈利产品。
而在这场应对中,赣锋锂业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产品,是李良彬一直以来非常看重的。
他曾说:“民营企业要更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必须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发展及人才引领战略,把创新能力及创新体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上。”
这位创始人在产品研发上的基因,也让赣锋锂业在后续的无数次发展抉择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在那场危机中,无数重资产制造企业倒下了,赣锋锂业却绝地逢生,凭借着强烈的危机预判意识,和应对危机的处理能力,以极快速度完成了产品迭代。
上市后,与资本市场并肩而行
年,赣锋锂业在深交所上市。
而上市,也意味着这家公司开始接受资本市场真金白银的检验。
在赣锋锂业早期的十大股东中,五矿资本一直存在。
年上市后的三年内,五矿资本一直出现在其前十大里,期间年中报中有一定的减持,一直持续到年,在一二季度两次减持后,三季报已看不见五矿资本的身影。
但赣锋锂业和五矿之间的渊源并没有消失,今年3月,赣锋锂业收购了伊犁鸿大%财产份额。而伊犁鸿大通过持有五矿盐湖有限公司49%的股权,间接拥有青海省柴达木一里坪锂盐湖项目的权益。
在上市后的那几年里,赣锋锂业顺风顺水,不断有机构看好,很多基金都曾阶段性出现在他的前十大中。
比如年年报,诺安先锋进入了其前十大,但次年一季度就消失了。年中报,易方达的两只基金出现在了其前十大里。
这些基金都没有太长期重仓持有。
年底,赣锋锂业完成了一场定增。
那场定增中,机构纷纷高价捧场,发行底价是16.3元/股,最后实际的增发价格19.6元比定增预案底价溢价20%多,吸引了宝盈基金、财通基金、东海证券、新华信托、信达澳银基金、国华人寿等机构进场认购。
那几年,因为碳酸锂市场持续火爆,价格不断上升,赣锋锂业的股价也在不断攀升。
之后机构不断涌入这家公司,包括景顺长城、华夏、嘉实、国泰等基金公司下面的产品,都曾或长或短地出现在赣锋锂业的前十大里。
从年到年,赣锋锂业股价连续三年保持上涨。
就在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的时候,李良彬又一次提前预判到了行业的转折。
提前预判行业转折
年,碳酸锂市场火爆,价格持续上升,全行业不断扩大产能。
风光之下,李良彬却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全行业不断扩大产能,碳酸锂市场饱和怕是为时不远了。
他判断,高镍电池或将成为新的行业风口。
于是,从这一年起,赣锋锂业全力提升氢氧化锂品质与产能,对冲风险、错位竞争,较早进入一线车企供应链。
不出李良彬所料,年末,碳酸锂价格跳水,而氢氧化锂则开始供不应求,价格反而逆势上涨。
赣锋锂业的产品来得刚刚好。
这一次,赣锋锂业再次凭借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前完成了市场布局。其大卖的氢氧化锂产品也为企业后续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年开始,赣锋锂业又迎来了一次股价飙涨,当年9月,股价创下了当时的一个新高——67.22元。
虽然那之后,赣锋锂业股价下滑,尤其是在整体市场环境不好的年,股价下跌了53.57%。
那段时间同样有机构涌入赣锋锂业,年三季度,汇添富的两只基金出现在赣锋锂业前十大中,一直到年的二三季度,陆续退出前十大。
两地上市,持续飙涨的股价
年,赣锋锂业在香港联交所敲锣,成了一家两地上市的公司。
到了年,公司营收已达到53.42亿元,成为金属锂产能全球巨头;与特斯拉、德国宝马、德国大众、LG化学等优质厂商达成战略合作……
从年四季度开始,赣锋锂业股价也迎来了飙涨,期间虽然有过几次股价下跌,但整体涨势是一路上扬。
截至12月17日,赣锋锂业股价.60元。
、这两年,是赣锋锂业股价上涨最猛烈的两年。
而这家公司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