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之前你的作品中很少以动物为主角,这次拍摄《众神之地》,对于进入动物纪录片这一领域,你和团队是如何做准备的?对于“旗舰动物”、动物图腾,做了哪些相关的考据工作?
曾海若:其实很多职业,在开拓新领域的时候,都需要研究与调查。我们的工作,也是一步步完成的,先是查资料,看书,走访专家学者爱好者,写方案,做出大致的构想,圈定出范围,就可以去现场调研了。
去现场看,一是看动物,二是看人,三是看环境。我们最终选择的时候,动物的图腾感很重要,但同时又要有可拍摄的故事情节。我们会去看这种动物在当地的传闻多不多,是否深入到传统和习俗之中,行动轨迹有没有规律可循。在开拍前,除了拍摄计划,最重要的,是现场的向导。找到了解动物习性的向导至关重要——虽然大多数时候,向导还是缺失的。
最后,我还想说,调研考察出方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获取资金,这对于自然类题材的纪录片来说,至关重要。
看人一眼然后跑开,以藏羚羊为代表的有蹄类动物都相当谨慎
眼光:你在导演手记中提到,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最难的并不是拍摄到这些动物,而是将动物的行为故事化”,这样的故事创作通常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曾海若:我们在经过实地调研之后,开拍出发之前,每一集片子都会有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详细到哪儿吃、哪儿住、哪儿加油、日出日落的时间等等),以及一份内容阐述,类似于剧本。这个剧本,是根据以往发生过的情况,和对未来的预判,做的一个故事框架,这个框架当然也体现了这一集的核心主题。
开拍之后,这个剧本会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调整,随时变化,有增加,有删减。整个拍摄,就是剧本重写的过程。但开拍前的剧本,异常重要,它是一把尺子,保证现场拍摄不会偏离航线。
当真实的故事已经全面发生,原来的尺子就可以丢掉了。比如我们最初对野牦牛剧本设计,是希望拍摄到几头公牛,在野牦牛群里互相争斗,失败者下山抢亲,生下小牛,来年小牛追随父亲来到野牦牛群,但无法真正融入,最终小牛仍旧回到家牦牛群,这是根据调研得到的理想故事。但实际的拍摄却因为种种原因,大相径庭。拍摄野牦牛群的困难重重,牧民与野牦牛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想到,昆仑在现场会冲击牛群,以及小牛的死——牧民说,卖牛时小牛受伤是常有的事情,但直接挣扎而死的情况,从没出现过。
想象的剧本,与现实的情况,差异就是这么大,但原先剧本中,对野牦牛与家牦牛群的复杂纠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