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做皇帝最快活,光绪皇帝却郁郁寡欢,越做越没滋味。皇帝的师傅翁同龢为此十分着急,唯恐光绪压抑成病,短命夭折岂不塌了天!翁同龢暗暗开动脑筋,搜肠刮肚,但愿从肚肠角落里觅个新娱乐方法出来,供皇帝消遣一番,也可调剂精神,有利于身心健康。真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这一日,翁同龢正在书斋长吁短叹,一筹莫展,忽报家乡有人求见,送来一篓蟹让他尝鲜。翁同龢一见这蟹,顿时眉开眼笑,心头一阵轻松。这给他以启示,使他灵机一动,竟就有了供皇帝开颜一笑的法子。
原来翁同龢家乡常熟,南门外20余里,虞山畔有个潭塘村,村中有条小河纵贯,河里出产一种蟹,蟹形小,最大不超过半斤。但肉质细腻结实,酷似禽肉,其味独特,更显特色的是此蟹八爪俱有金色绒毛,由此而被称作“金爪蟹”。
金爪蟹另有一个妙处,是天下所有其它品种的蟹皆望尘莫及的,那便是它的八爪异乎寻常的坚实有力,把它放在冰面上,它照样能够迅疾横行。翁同龢记得小时候在家乡,常与一辈小伙伴玩这种游戏,看金爪蟹在封冻的河面上赛跑,其乐无穷。现在回想起来,翁同龢还忍不住要笑,大有童心复归之慨。
翁同龢对着那一篓金爪蟹,自言自语道:“金爪蟹啊,金爪蟹,你千里迢迢来到京都,老夫若就把你煮了下酒,太可惜了,老夫要你替君王一扫抑闷,君王开颜,百姓洪福,你准备着立这么个大大的功劳吧,老夫代天下苍生谢你了!”
翁同龢盼望严寒快些降临。盼了二十余日,盼来了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御池结了一层厚冰。翁同龢匆匆进官如此这般一说,把光绪皇帝的兴趣给引了起来。于是乎,翌日上午10点钟敲过,三十四名宫娥,按翁同龢所授从篓中取出金爪蟹,一人一蟹,蹲在御池旁。
御池冰面上,早用彩屏隔成一条条跑道,三十四只金爪蟹被宫娥们一并排在起跑点上,只听得翁同龢清清嗓子,极响亮的咳声嗽,便是号令,宫娥们同时松手,三十四只金爪蟹拼命横行起来,争先恐后,确有比赛架势。这时太阳升得已高,阳光染蟹爪,蟹爪本金色,此刻更是金灿灿的,何等悦目。
蟹行之姿又十分逗人发笑,非赛狗赛马可比。池畔暖阁里光绪看得忍不住一笑,翁同龢趁机向皇帝夸耀金爪蟹诸多优点,光绪皇帝听的心痒痒的,一道口谕下达,比赛结束之后的金爪蟹,变做了御膳中最佳之菜,伴“花雕”一齐让光绪与爱妃大享口福。
光绪皇帝喝得微醺,由妃子搀扶入房午睡,临离暖阁还咂舌舔唇,回过头来对翁同龢说道:“朕好久未如今日这般开心了,师傅你这金爪蟹好,好,好!朕不会忘记金爪蟹的,朕记得它,记得它……”
光绪皇帝念念不忘金爪蟹美味。第二年秋天,便派个大臣,专程前往常熟收购金爪蟹。因是皇上亲遣,这位大臣便算得钦差了,又因他专司购蟹,人们便呼之为“蟹钦差”。
蟹钦差到了常熟,命地方官四处张贴告示,照知百姓,今年金爪蟹不得擅自市售,统统交官府挑选,违者严惩不贷。可是转眼10天过去,官府搜罗所得的金爪蟹还不满10斤!更要命的是,这8、9斤金爪蟹,一律小如螃蜞,且鳌上光秃秃,爪上绒毛也是稀稀的,看上去丝毫不讨人欢喜。
蟹钦差着急了,忙命常熟知县查清原因。知县不敢怠慢,即拨出精悍捕快若干名,驰往乡间打探,总算弄懂个中奥妙,原来入秋以来,阴雨绵绵,天气闷热,金爪蟹习性不耐此等气候,大蟹便躲在河底深穴中不露面,只有尚未长成的小蟹浮躁喜动,夜间三三两两爬上河滩,落入捕蟹者网兜。
蟹钦差听了,沉吟片刻,有了主意,第二天,与县官一起赶往潭塘村坐镇,命兵差把村民无论男女老幼一个劲儿往河边赶,驱使他们拦河捉蟹,一时闹得鸡飞狗跳,大哭小叫,仿佛遭了强盗抢。
忙到日头偏西,河边十口七石缸,缸缸是蟹,蟹钦差哈哈大笑。蟹软差岂会料到,因大发淫威,令潭塘村人恼恨,便无人愿意提醒他运输金爪蟹须注意事项。常熟知县也对这位钦差大人不满,故而,本可以无须让钦差付蟹钱,却来了个公事公办,将金爪蟹过秤,按市价收了购货款。
那蟹钦差押送金爪蟹往京复旨,光绪皇帝想到慈禧太后对自已越来越爱挑岔子,得设法拍拍她马屁,改善改善关系,便亲自选了十只金爪蟹,亲自看着御厨煮熟,亲自端去请太后尝鲜。
慈禧太后冷笑一声,训斥道:“这玩意儿我可不敢吃,我怕把祖宗千辛万苦创不的基业给吃穷啦!外界不是有人骂我奢侈么,我看皇帝你比我有过之无不及,我再奢侈我还舍不得吃这么贵的螃蟹哩!”
光绪皇帝顿时诚惶诚恐,忙请太后明示,何以话重如此?慈禧太后又冷笑一声,嘲弄道:“难道皇帝真的不知道么,这蟹因是奉旨而购,身价猛增10余倍!你呀,真叫作‘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凭你这不知柴米贵的模样,你还怂恿外臣鼓噪什么‘归政皇上’!我看还是让我这个好歹舍不得吃这蟹的老婆子,替你多看守几年祖宗基业吧!”
光绪皇帝给奚落得只恨没个地洞钻,一脸晦气地从慈禧宫中退了出来。
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曾处于慈禧大后严密监视之下,她耳报神遍布禁苑,有关皇帝的屁大点事,也会立即传到她耳中。蟹饮差在管事太监那儿报销蟹款,很快便让李莲英抄报给了慈禧太后,遂有了太后借题发挥,敲皇帝木鱼的这么一番举动。
光绪皂帝马屁拍到马脚上,便想找个出气筒。他召来管事太监一问,果然是蟹钦差搞来的金爪蟹,价格高出市价10倍!不由大吃一惊,只道蟹饮差弄了花窍,也不再加调查,便下一道圣旨,命刑部逮捕蟹钦差严刑逼供,并追究常熟地方责任,决不宽恕。
这道圣旨一颁布,急坏了一个人,谁?翁同龢。他想,事情是自己引起的,给家乡父老带来了灾难,自己岂能袖手旁观,不予禳解!翁同龢便去狱中探望蟹钦差,了解金爪蟹价格怎会出奇的昂贵。
餐钦差哭丧着脸,说道:“犯官我从产地购得时,价钱并不贵,可惜一路上蟹不断死掉,十去八九,折合下来,侥幸存活的蟹1只便需10只的价钱了。”
翁同龢又详细询问了一些情况,暗暗点头道:是了,看来金爪蟹之案,还得请出老天爷来方可水落石出。翁同龢为何有此一说?原来,他联想到这几月来接到的家书,几乎封封都提起常熟天气反常,阴雨连绵,甚至月余不见一个晴日。
气候如此,人也感觉懊丧难熬,何况鱼鳖虾蟹乎!金爪蟹的习性,又是最耐不得这种气候的,离了潭塘河牺身之巢,一般不消三五日定变死蟹不可。蟹软差一心只知替皇上当差,惹恼了地方官吏与百姓,故而无人告诉他倘用特制篾篓装运,或许还有救。
这篾篓,须用虞山龙涧之竹剖成,篓子编好,放在潭塘淤泥塘的瓮内,一路上注意泼水保持泥淤的一定湿度,最适宜于金爪蟹做个长途迁移的安乐窝。而蟹钦差偏偏用的是普通水缸装运金爪蟹,未全军覆没,也算是他不小的造化了。
翁同龢深知君王尊严必须维护,当然不可能直截了当地提醒光绪,更不至于不懂深浅硬出头请皇上纠正偏错。他思谋再三,决定再次借助金爪蟹,用个比较巧妙的方式达到目的。
翁同龢打算使用的方式乃是“审蟹”。
他向御膳房要了一只金爪蟹,缚住它的鳌与爪,提着来见光绪,说是要当着皇上的面,审理个子丑寅卯。他把蟹往御书案上一放,清清嗓门,一本正经喝问道:“犯蟹听着,本官今日不审其它,只审你欺君罔上之罪。你本是小小一只蟹罢了,怎敢自以为进得御厨,身价陡增,加银10倍?你好大胆子,竟然敲起皇上的竹杠来了!何人峻使?有甚私弊?快快从实招来!”
金爪蟹被一根涤绳缚了个结结实实,无法动弹,只剩下“哺滋哺滋”吐气泡的份儿。
翁同龢装模作样,歪着脑袋侧着耳,凑近书案听了一会,说道:“啊?你口呼冤枉,有言申辩。好,本官且听你说来。哦,原来如此!照你所言,你的身价猛增十倍,乃老天爷眷顾皇上,特地作的安排。这倒是件美谈了,有趣,有趣。”
光绪皇帝忍不住插嘴问道:“怎么回事?朕倒也想听听。”
翁同龢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开了腔:“启禀皇上,方才那犯蟹诉道,老天爷得知皇上青睐金爪蟹,故而入秋以来,有意叫常熟阴雨不绝,以此磨难潭塘水族,令金爪蟹十去八九,只留下一些命大的,有幸得见皇上。金爪蟹习性如此,逢到这种天气,离了潭塘之水,很难成活。”
接着,详细给光绪讲解了其中道理,又补了一番奉承话:“老天爷这么做,谅必是为了皇上体面,倘皇上食用的金爪蟹价格不十倍于市售,皇上岂不与寻常百姓一样了么?皇上是绝对应当事事处处高出于庶民百姓的,老天爷的安排极妥,极妥。”
翁同龢这番言谈,很牵强,甚至可以说,很拙劣,但他的用心,光绪皇帝总算明白了。沉默半晌,很勉强地说道:“这样吧,朕即派人去查查常熟雨否,倘果如师傅所说,朕就免了那些人的罪。”
翁同龢松了口气。谁知光绪皇帝最爱耍个小聪明,翁同龢刚一离开,它便打起小九九来,心想若是直接去常熟打听,常熟人十有八九会相互庇护,隐瞒真相,编谎遮掩,不如命昆山县勘查,比较放心。
昆山与常熟毗邻,常熟秋雨连绵,昆山必定也晴不了,昆山没有必要替常熟担干系,所以还是听昆山县的好。光绪皇帝对自己的决策颇满意,当即一道圣旨拟成,派八百里流星快马昼夜兼程赶往昆山,立等回复。
昆山县令年事已高,整日价头脑昏沉沉,坐定打瞌睡。光绪圣旨到达,昆山县令从瞌睡中惊醒,慌忙下跪接旨,脑子还浑浑沌沌,耳朵孔里像有棉絮塞着,听那宣旨之声不甚清晰,听了上句漏了下句,只听清了“有雨无雨”。
昆山县令暗付,皇上关心民情,这是皇上的姿态,我可当不得真,还是老规矩,报喜不报忧吧,此乃保住俸禄之诀窍也!倘若报天时反常,粮食歉收,或许能减些田赋,但这只对百姓有利,却让皇上觉得我治域庸庸,岂不有碍我敛钱么?何况,入秋以来,本地虽久旱,幸亏阳澄湖水不知怎的较往年多,尚够灌溉之用,我也不算存心欺瞒皇上。
昆山县令打定主意,请皇差稍候,他自己则抖擞精神,写一份奏折,只说托皇上洪福,赖朝廷吉象,天人感应,不涝不旱,物产丰富,一派繁荣景象,云云。
昆山县令的奏折经光绪皇帝阅过,翁同龢蟹“审”的效果彻底抵消,更糟糕的是,由此光绪认为人人都在欺骗他。试想,翁同龢乃自己的师傅,是少数几个能让自己信任的人,竟然也为了庇护家乡,搞些花样蒙哄自己,真是太可怕了!
他就产生了超出长情的愤怒,不宣泄几乎不得活。故而,对于金爪蟹案,更要小题大做,竟一日追发三道圣旨,一道比一道厉害,常熟饱受余毒,全国为之震惊!
光绪皇帝追发的三道圣旨,第一道命江宁巡抚飞跑苏州,褫夺苏州府大权,把苏州府台监禁,以惩其举察下属不明之衍;第二道摘常熟县官顶戴,囚服械车,押解京城打入死牢;第三道普遍开花,严令衙役兵勇漫捕常熟潭塘百姓并所有不满人士这第三道圣旨给地方造成的危难最惨重,一时之间,常熟城乡兵如匪至,挨家挨户抓捕无辜,稍遇反抗,刀砍矛戮,死尸横野,碧水变赤!
其中抢掠财产,奸淫良妇,频频发生。百姓之苦,叫天不灵,呼地不应,如豕如羔,听任宰割,真个欲哭无泪,哀鸿哑然!
翁同龢得知皇上一日连颁这么三道圣旨,急得双脚跳,本想冒死进谏,拦阻光绪滥惩苍生,但他又无这等勇气,做不来什么强项令,踌躇再三,思虑重重,欲罢不能,欲仁不成,一声长叹,提笔涂满一张纸,曰:
“下雨隔丘田,午半湿半背。
昆山县炎炎,常熟雨涟涟。
——此乃江南天时也!”
匆促拟就,讲究不得韵脚对仗,拿了便往禁苑去。他趁皇上不在御书房,悄销溜进去,把这首不像样的诗用镇纸压在书案上,但愿皇帝龙目扫及,悟出名堂,改弦更张,大赦常熟官民。
翁同龢这首诗,光绪皇帝是看到了的,但皇上却陷入偏执,任谁的话也听不进了,冷笑一声,把这张纸团成一团,悻悻道:“只配丢入茅厕去!若不看你教过朕几年书,朕连你一并治罪!朕既已决意大兴讼狱,还论什么对与错!朕恰恰要用这金爪蟹,试试天下还有无朕的威势!”
光绪这几句内心独白,一语道破天机,他是借金爪蟹做个题目,谱一篇皇权赫赫的文章。说穿了,光绪皇帝把这件事当个试金石,试试自己以天子名份在神州大地是否玩得转?
再说慈禧太后听李莲英密报,知道光绪皇帝在金爪蟹案上越走越远,她“咯咯”一笑,轻轻一佛袖,说道:“到底嫩了点儿,这件事也值得当一台戏唱么?我说它惹得天怨人怒,天下官民人等,准会颂赞我佛心慈善,是个掌大权的主儿。这金爪蟹,还是让我来放生了吧!”
西太后的话,绝对比皇帝金口玉言管用。翌日,慈禧太后由太监、宫女、侍卫簇拥着,来到玉佛寺。早有无其数的京都百姓,在官兵驱逐下,聚集到了寺院山门前,等着看太后放生。
文臣武将们也是五更即起,抢先赶至玉佛寺,在大雄宝殿丹墀下,两厢恭恭敬敬列班站立,比平时上朝还诚惶诚恐,规规矩矩。
慈禧太后面无笑容,极是威严,放生之前,先是一通训话,说道:“臣工庶民都给我听清了,今日这些金爪蟹本该皇帝来放生它们,不是我不要皇帝来,更不是我事事替皇帝操劳,实在是我也没办法,皇帝在钻牛角尖呢!他还想跟金爪蟹较劲!皇帝是还年轻着些儿,否则也不至于把几个蟹当个大事啦。这倒罢了,偏偏又为此骚扰江南一隅,这可就是个麻烦呢!皇帝怎么能失察呀?连他的师傅翁同龢也婉谏了嘛,写了一首江南天时诗,皇帝还固执什么啊!唉,只好我来放这个生喽,我不好驳皇帝的圣旨,我放生金爪蟹是告示天下,我的意思是赦常熟无罪,但凡给牵进蟹案的人,统统无罪。我做得对不对,你们看呢,嗯?说话呀!”
下面谁敢不唱颂歌,于是寺院内外,山呼海啸似的,万众一声:“老佛爷英明!老佛爷仁慈!老佛爷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慈禧太后这才露出一丝微笑,示意李莲英捉个金爪蟹递给她,她亲手放蟹入池。接着,当然是奴才代劳了,李莲英指挥小太监,将一篓金爪蟹倾倒入放生池。
由金爪蟹而引发出的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斗法,最后仍让后者占尽了上风。慈禧太后本就谋略非凡,加上这回她的做法易赚民心,光绪皇帝大吃窘,亦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金爪蟹案发生后11年,光绪皇帝驾崩,时隔不久,久病极衰的慈禧太后也断了气。又三年,清王朝垮台。